脉购健康管理系统(软件)包含:客户开卡、健康档案、问卷调查、问诊表、自动设置标签、自动随访、健康干预、健康调养、历年指标趋势分析、疾病风险评估、饮食/运动/心理健康建议、同步检查报告数据、随访记录、随访电话录音、健康阶段总结、打印健康报告等
标签:健康管理、健康管理软件、体检预约、体检商城、体检预约系统、健康管理系统、脉购健康管理系统、脉购健康管理软件、脉购体检商城软件/系统
我们平时所说的钼靶检查,其实就是乳腺部位的X射线摄影,是目前诊断乳腺疾病首选的最简便的检测手段,已作为乳腺癌筛查的常规方法,可以检测出一些触摸不到的乳腺小肿块。对于大乳房和脂肪型乳房而言,病灶检出的敏感性可高达95%。
对于以少许微小钙化为唯一表现的T0期乳腺癌(临床门诊阴性),乳腺X射线检查是最好的检测方法。
其特点多为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肿块影,亦可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多毛刺状或边缘模糊;密度较周围腺体增高;X射线上测量的肿块大小常常较临床触及的肿块小,这是恶性病变的一个重要依据,因为触诊所及肿块的大小往往包括了癌周水肿、炎性浸润及纤维化部分。局限性致密影也是乳腺癌的常见表现,这是因为有时癌组织沿乳导管扩展而不形成明显的团块,或因癌周炎性反应较明显,将肿块遮掩,从而在X射线上表现为局限性致密。
钙化是乳腺癌的又一重要X射线特征。
但并非所有的钙化均为恶性,如散落分布的圆形、点状或中空状及爆米花样钙化均为良性钙化,恶性钙化常较细小,短径一般不超过0.5 mm,可呈颗粒、短杆、细沙粒或多形性及线样或线样分支状改变,形态、密度、大小不均质为恶性钙化的特点。钙化集簇在一起,数目多在10粒以上,可多达无法计数,常常呈簇状或线样或段样分布。钙化不仅可以存在于肿块之内,亦可分布于肿块周围或单纯以钙化形式表现。
外一些间接征象可以提示乳腺癌的存在:皮肤增厚、局限性凹陷、单侧乳头新近出现的回缩、非对称性导管影增粗、乳腺结构扭曲变形、腋窝淋巴结肿大等。
乳腺良性肿瘤也可表现为肿块
良性肿瘤的肿块常为圆形或椭圆形,密度相对较低,边界清楚光滑,有时肿块内可见粗大的钙化灶,周围腺体组织呈推压性改变而非浸润性改变。而乳腺增生则根据乳腺腺体的增生部位、程度以及月经生理周期的不同,其X射线表现也会不同,可表现为团片状、结节及类结节样改变,乳腺增生的X射线表现无特征性,即使X射线表现阴性,也并不代表临床上没有乳腺增生。大部分的增生属于生理期的正常变化,而非病变,因此乳腺增生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综合评估。
虽然乳腺良恶性病变有他们各自的特征,但是不同的疾病又有着相似的影像学特征,所以当体检发现或自检过程中发现乳腺可疑病变时,需要到正规医院进一步确诊,以免耽误病情。
一般认为乳腺X射线摄片诊断的准确率约为85%~95%。虽然乳腺X射线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所谓假阳性就是影像判断为恶性但实际病理结果为良性。出现假阳性的可能有:肿块被周围腺体覆盖,使得肿块的边缘看起来较毛糙或模糊,或交界性钙化判断为恶性钙化等。还有一种情况是误将正常的腺体当作乳腺癌,这种情况尤其会在腺体较丰富的人群中发生。
任何一种检查均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因此,当临床上怀疑有可疑病灶时,一定要结合多项检查,如超声和磁共振检查,以免漏诊和误诊。
乳腺癌的最终确诊需要病理检查,乳腺X射线检查在指导临床对可疑病灶取材,尤其是对其他影像检查不易显示的钙化病灶取材的指引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乳腺X射线检查已成为适龄妇女常规体检和普查的检查方法。
一般人群妇女筛查:
①年龄40~49岁的妇女,每年1次检查;
②年龄50~69岁的妇女,1-2年1次检查;
③年龄70岁以上的妇女,2年1次检查。
高危人群的筛查:
可将筛查的起始年龄提前到25周岁甚至更早;推荐每年1次或较家族中最年轻乳腺癌患者始发病年龄再早5岁开始检查,以乳腺MRI检查为首选。
乳腺癌高危人群包括:
①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
②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患者;
③既往有胸部放疗史的患者。
针对临床检查怀疑有恶变的,应该立刻进行乳腺X射线摄片检查
②存在病灶与致密型腺体重叠现象,病灶和腺体对比度降低,尤其是乳腺腺体致密的年轻女性;
③存在一定的辐射,但仍在安全辐射剂量范围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每年一次的乳腺X射线检查并不会明显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风险。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避免该检查
有怀孕计划的女性也应避免该检查
如果是例行的哺乳后乳房检查,则应安排在哺乳停止半年后再进行;如果哺乳期需要行此检查,则最好停止哺乳,等乳汁分泌量减少后再进行,并在检查前用吸奶器吸空乳汁;另外有经历过隆胸手术的患者要告诉医务人员,操作者可做到尽量把假体避开,使乳腺图像相对少受干扰;此外乳房有周期性肿胀不适的女性,最好选择在月经周期的7~14天进行该检查,避免因月经期乳腺生理变化而造成的干扰。
近年来,乳腺X射线成像已演化出多种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成像(DBT)和对比增强数字乳腺X射线成像(CEDM)。前者通过多角度连续采集图像,可解决传统X射线检查存在的腺体和肿块重叠现象,后者通过注射碘对比造影剂获得高能量和低能量减影图像,可解决腺体和肿块对比度低的问题。这两项技术在国外的临床应用中已获得很好的效果,在中国也即将正式投入临床应用,相信会给中国女性健康带来更多福音。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